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运营推广
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20:15:52编辑:捉虎擒蛟网浏览(23)
如果说,在主体问题上有认识主体与价值主体之分,那么,中国哲学确实没有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,而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。
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,我这里只谈两点:一是新理学,完成了一个概念体系,使中国哲学走上近代化的分析之路。中国哲学只讲圣人,而圣人就是境界。
在中国传统哲学中,最富有理论色彩的玄学和理学,都提出过辨名析理与条分缕析的方法,但他们毕竟缺乏概念分析法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先生晚年提出,新理学与新心学实现统一的问题。他对梁漱溟、熊十力等人的哲学,表现了极大的同情,也能说明这一点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冯友兰 。中国哲学能不能走进近代社会,如何走进近代社会,这是中国的哲学家们必须回答的问题。
体验必须是情理合一、情性合一的,否则,所谓情者只是私情,所谓体验只是感性体验。这说明,他在进行逻辑分析的时候,是考虑到中国哲学特点的。我所理解的主体思维,不是以西方哲学中所谓主体、客体的区分及其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为依据的,而是在中西哲学对比中显发中国哲学思维的特点。
我已说过,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境界说,其中包括儒家哲学,而儒家境界说包含了宗教境界。天命之谓性,在天为命,在人为性,天道流行,赋予万物,道生之,德畜之,如此等等,都是讲天人合一的。一是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,而大陆过去对这个问题几乎没有研究,即使是海外学者,对这个问题虽很重视,但是并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。境界之不同于单纯认识,就在于它有情感因素或成分,其中既有道德情感(儒家讲得最多),又有审美情感(道家讲得最多),还有宗教情感(佛教是代表,但各家都讲)。
把这种统一主体性纳入相对主体性的思维框架,显然是错误的,把这种统一主体性与所谓主客不分、混沌一片的无主体哲学混为一谈,显然是极大的误解。应当说,在认识主体方面,中国哲学的贡献是有限的,甚至是缺乏的,这一点我在书中和有关文章中已经指出来了。
牟宗三先生强调主观上的心境修养和境界的主观意义,其深刻之处在于揭示出境界的主观性,但是如前所说,境界既是主观的,又是客观的,它是主客观的统一,因而具有客观意义。其中,理气论代表宇宙本体论,心性论代表人学本体论,知行论代表方法论、功夫论,天人论代表整个理学体系的完成。这是心灵自身之事,并不需要外在的某种东西。冯友兰先生生前说过,中国哲学的永久性价值,就在于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,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洞见。
就纵的历史发展而言,前期儒家分为两派,以孔、孟为代表的道德主体论,表现为心性合一说。中国哲学思维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存在、本质和价值的问题,即人生的意义问题,不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以及如何认识自然界的问题。这样一种学说,在未来社会中必有其积极价值,尤其是在当今人们普遍感到精神家园失落的情况下,儒学能不能提供一种精神资源呢?我的回答是肯定的。中国哲学从一开始,就把人放在中心地位,许多哲学问题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。
讲心灵境界,除了理性、认识,还有情感需要、直觉体验、目的追求、意向活动、修养功夫等多方面的问题,总之,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,从情感体验到超理性的本体体验,从意志自由到实践活动,都是境界问题所关心的。如果说,在主体问题上有认识主体与价值主体之分,那么,中国哲学确实没有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,而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。
前者提出与流行观点不同的见解,即朱熹理学包含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,从而导致向心学与气学两个方向的分化与演变,王阳明与王夫之则是这种演变的最后完成者。而小程、朱子则是上承《大学》,代表了横贯系统,是别子为宗。
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,有多方面的内容和特征,但我最关注的是主体思维的问题,因此,完成了《中国哲学主体思维》一书。这才是安身立命之地,能使心灵有所安顿,人生有所归宿。但是在现实层面上,它仍然具有人文主义精神。只要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,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无限与永恒。这正是理学范畴论的实质所在,也是全部中国哲学的实质所在。这种主体性可称之为相对主体性。
中国心灵哲学的重要特点是,认为心灵是无所不包、无所不在的整体性存在,具有绝对无限性和内向性、动能性和情感意向性特征。心灵与境界,哲学与宗教,这类问题比较复杂,但又十分重要,似乎远离现实,其实与现实关系最密切。
它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哲学基础。荀子、刘禹锡等人也代表中国哲学一个方面的传统,也有值得反省之处。
任何人的境界,都是个人的境界,不同于其他人。从这个范畴体系可以看出,中国哲学是一种人学形上学,理气论是其理论前程,心性论是其理论核心,知行论是其中介,天人论是其最高目的。
比如心物关系,就是一种主客关系,万物皆备于我、心外无物、不诚无物、尽其性以尽物之性、意之所在便是物,等等,难道不是主体思维吗?但这并不是如同某些人所说,是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,也不是主客不分、物我混同的无主体哲学。主体性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认知方面,更主要的表现在情感、意向、意志和实践方面。唐君毅先生也讲境界(有九境之说),他用主观、客观、主客合一的三分法,有似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。理学心性论作为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核心,固然有一个历史的形成、发展和建构的过程,但是它的最深厚的根源却存在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。
如果能改变整体论的绝对主义和内向性的封闭主义,使心灵变得更加开放,那么,它的功能性特征和情感意向性特征,将会对现代哲学作出贡献。但是冯先生讲境界问题的方法,受西方哲学影响太多,以致使中国哲学境界说的特色未能充分显示出来。
这本书在海外影响很大,遂成为牟宗三最具理论性的代表著作。做一个现代人,还要不要提高精神境界?要不要高尚的情操、情趣和情调?要不要自我修养、自我超越?心灵境界与市场经济是不是不相容?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?这类问题正是中国哲学能够切入现实的焦点问题之一,具有深层意义。
主体这个词无疑是从西方哲学中移植过来的,但这是不是说,讲中国哲学的主体问题、主体思维,必须按西方哲学的传统概念及分析方法去讲呢?我以为不能。因此,它不是靠理论思辩,而是靠实践功夫,既有理性的诉求,又有超理性的追求。
这恰恰是从西方传统哲学的观点谈论思维方式的。中国哲学中常为人们所引用的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、参赞化育、为天地立心等重要思想,都表明了这一点。它不是观念意向,而是情感意向,不是纯粹理性的意志自由,而是主体实践的意志自由。但事实是,同样是讲主客关系,解决主客关系的问题,却有不同讲法,有不同的解决方法。
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并使用主体思维这一概念的。一提起思维方式,有人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,什么是思维方式、什么是主体思维?这些问题必然涉及中西文化与哲学的比较研究。
这本书的另一特点,是突破了所谓程朱、陆王之争。[4] 参看何舒:《我国系统研究中国心问题的第一部学术专著》,中国社会科学院《学术动态》第48期,1990年10月22日。
研究心灵与境界,还会遇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。此为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(孟子语),正是讲心灵境界的,但并不只是理性的问题。
相关文章
- 酸奶品类市场广阔,ZHLD智力多酸奶,动销无压力!
- 郑州一物流客服:一天接160多个电话 挨骂为主
- 千亿酸奶市场新爆品出现了!牧牛庄园谷物嚼拌酸奶铺货即卖空,凭
- 河科大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年6获国家科技奖
- 焕燃汽水,焕发市场新活力!
- 城市“魔术师”让道路雪后无雪 郑州2万多人彻夜工作换来城市通畅
- 河南实施电力绿色调度 9市已减少煤炭消耗64.4万吨
- 实力,责任,前沿!豪园甜牛奶、豪园AD钙争食饮料空白市场!
- 河南加油,“豫”你同行|浙江李子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向河南浚县
- 上门售票、送车上门 郑州汽车站竞相推出春运服务
- 郑州市对房地产中介市场进行专项检查 19家房产中介机构被通报批评
- 新新鲜鲜李子园!李子园甜牛奶铺货广,利润高!
- 好巧专访丨深耕果粒果汁市场,如何完成行业“领跑”计划
- 万亿早餐市场,阿莎姆红枣枸杞早餐酸奶实力突围,邀您共享市场红
- 冠智益杯装果汁爆品呈现,好商机别错过!
- 安防监控成窥私设备 360宣布水滴直播永久关闭